简介:1991年前刑事诉讼法原文你好,《刑事诉讼法》第171条第4款规定:对于补充侦查的案件,检察院仍然认为证据不足,不符合起诉条件的,应当作出不起诉的决策。《刑事诉讼法》第173条第1款:犯罪嫌疑人没有犯罪事实,或者有本法第十五条规定的情形之一的, ...
1991年前刑事诉讼法原文
你好,《刑事诉讼法》第171条第4款规定:对于补充侦查的案件,检察院仍然认为证据不足,不符合起诉条件的,应当作出不起诉的决策。
《刑事诉讼法》第173条第1款:犯罪嫌疑人没有犯罪事实,或者有本法第十五条规定的情形之一的,检察院应当作出不起诉决定。
存疑有利于被告原则,是指认定事实存在模糊之处时,应作出有利于被告人的判决、判决。亦即在刑事诉讼过程中,当案件事实在证实过程中遇到不确定的因素时,应作出有利于被告人的解释或认定。该原则又被称为罪疑惟轻原则,是指犯罪实际上存在与否在证据上还有合理怀疑时,则本乎酷刑解释谦抑性的功效,应为有利于被告之确定。
若能给出详细资料,则可作出更加周全的回答。
1992年出台了什么禁毒
1990年成立国家禁毒委员会。
199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并发布关于加强禁毒工作的决策。
1995年国务院发布了《强制戒毒办法》。
1997年3月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修订的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》,刑法第六章第七节专门对走私、售卖、运输、制造毒品制定了法律条款。
2007年12月29日,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》,并于2008年6月1日起实施。它的颁布实施,进一步彰显了中国政府厉行禁毒的一贯立场和坚定决心,完善了我国防范和惩处毒品违法犯罪的法律规范,对于依法全面推进中国禁毒工作具有重要意义,是中国禁毒史上的重要里程碑。
2011年6月22日国务院第160次常务会议通过并公布中华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97号《戒毒条例》,自公布之日起实施。
1990颁发什么文件让禁毒有章可循
1990年12月。全国人大常委会《关于禁毒的决定》通过
我国现行禁毒法律法规有
①1990年12月28日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7次会议通过并发布的《人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禁毒的决定》;
②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》;
③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》有关条款;
④国务院1995年1月12日发布实施的《强制戒毒办法》;
⑤1987年11月28日发布的《麻醉药品管理办法》;
⑥1988年12月27日发布的《精神药品管理办法》,以及公安部、卫生部、国家药监局等有关部门制定的一系列相关法规。
1991年伪造身份证明是什么罪
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》,1991年伪造身份证明适用于刑法第二百八十条【伪造、伪造、买卖身份证件罪】伪造、伪造、买卖居民身份证、护照、社保卡、驾驶证等依法可以用于证实身份证件的,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、拘留、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,并处罚金;情节严重的,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,并处罚金。
1986年是全国第几次普法
1984年,我国社会主义法制主要奠基人,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彭真同志提出,把法律交给人民。
1985年,司法部在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上递交了“一五”普法规划议案,经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《关于在公民中基本普及法律常识的决议》后,党中央、国务院转发了《关于向全体公民普及法律常识的五年规划》的通知。自此之后,宏伟的全民普法工程正式拉开帷幕。
01
“一五”普法:1986年至1990年
1986年至1990年,全国第一个五年普法教育阶段,该阶段普法教育的主要特点是启蒙教育、普及法律知识。
主要措施:首次在中南海举办法制讲座,中央领导带头学法,极大地推动了全员普法工作。
重点内容:普及十法一规章,即宪法、民族区域自治法、兵役法、刑法、刑事诉讼法、民法通则、民诉法(实施)、婚姻法、继承法、经济合同法及社会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基本法律。
02
“二五”普法:1991年至1995年
1990年12月,党中央、国务院批转了“二五”普法规划。
主要措施:为了适应普法工作需要,设立了成立普法议事协调工作机构,即全国普及法律知识办公室。
重点内容:继续抓好宪法等基本法律知识的普及教育,强调部门专业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,突显市场经济体制法律法规为主的200多部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。
“二五”普法阶段,在普法基础上开展起来的依法治理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:1.1993年底,全国有29个省、自治区、市辖区开展了依法治理工作;2.由党委、人、政府作出决定并制定实施方案,进行依法治市的省辖市、地市达113个,县级市120个,约占全国城市总量的40%;3.有600多个县(区)正式开展了依法治理工作。
03
“三五”普法:1996年至2000年
明确重点普法目标:领导干部、司法人员、行政执法人员、公司经营管理人员、青少年。
成立专门普法团队:构成了一支具有较高法律素质的专、兼职结合的法制宣讲团队,全国总数达700多万。其中有25个省、自治区建立了省级普法讲师团、成员700多人,地市、县级设立的普法讲师团成员有多人。
创新普法工作形式:一是在基层农村、社区开展“法律下乡”“法律进万家”活动;二是在军民共建中开展“法律拥军”活动;二是在青少年法制教育中开展青少年维权岗活动,等等。各种形式新颖的专项普法活动在各地陆续进行。
04
“四五”普法:2001年至2005年
2001年4月,党中央、国务院批转了“四五”普法规划。
第一个全国法制宣传日:“四五”普法规划中首次明确:“将我国现行宪法实施日即12月4日,作为每年一次的全国法制宣传日”,届时全国各地都会举行系列法制宣传活动。2001年12月4日,是我国第一个全国法制宣传日,宣传主题是“增强宪法观念,推动依法治国”。
开通现代传媒普法阵地:2001年6月27日,由司法部承办的“我国普法网”正式开通;2004年底,中央电视台开办了社会与法频道。此后,中央人民广播电台《法治我国》及中央电视台《今日说法》《我国法治报道》《法治在线》等知名度法治教育品牌节目陆续播出。
05
“五五”普法:2006年至2010年
提出法律六进:2006年7月26日,中央宣传部、司法部、全国普法办联合下发文件,决定开展法律进机关、进乡村、进社区、进学校、进企业、进单位的“法律六进”活动,各地通过多种形式、群众喜闻乐见的法制宣传教育,在全社会掀起学法用法新高潮。至今,“法律六进”活动依然在循序渐进地向前推进。
进行法治建立:2008年4月,全国普法办下发了《关于开展法治城市、法治县(城区)创建活动的建议》,决定在全国进行法治城市、法治县(城区)创建活动。目前,各类法治创建工作正在有序进行。
各地立法规范法制宣传教育: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纳入地方法规或地方政府规章立法范围,列入规范化、制度化建设路轨。
2006年12月1日,广东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并公布了《广东省法制宣传教育条例》,自2007年3月1日起实施,2018年3月30日经广东第十三届人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修订通过,《广东法治宣传教育规章》自2018年5月1日起实施。
06
“六五”普法:2011年至2015年
新十六字方针:2012年11月8日,中共十八大在北京召开。会议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,作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决策,提出“科学立法、严格执法、公正司法、全民守法”新十六字方针,给新阶段普法工作指明方面。
开设国家宪法日:2014年11月1日,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决定,将12月4日设立为“国家宪法日”。至此,每年的12月4日既是“全国法制宣传日”又是“国家宪法日”。
07
“七五”普法:2016年至2020年
2017年10月18日,中共十九大在北京召开。会议指出:“增加全员普法力度,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,树立宪法法律至上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。”为普法工作的持续深入开展提供了方向。
实行宪法宣誓制度:开2015年7月1日,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了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实施宪法宣誓制度的决策》,后于2018年2月进行了修订。
?
以上就是筑创知产服务网对1991年前刑事诉讼法原文的相关介绍
相关推荐
如果您觉得本文不错,请把它分享给更多朋友!想要关注更多【法律服务】的相关知识,请关注【筑创知产服务网】的最新知识!